盐碱地农业生态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典型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

摘要: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人口老弱化、村庄空废化、生态环境污损化等为典型特征的“乡村病”。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地域空间最基本的单元,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系统的地理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吉林西部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盐碱化、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与传统农区的农村居民点相比,生态脆弱区内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资源要素的可得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基于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人为干预措施优化生态脆弱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对提高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缓解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吉林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大安市为研究区,首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大安市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重点研究区位因素、生产条件和政策制度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总结居民点现状分布特征及问题;其次,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和MCR模型,针对大安市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水土保持安全格局、水源涵养安全格局、盐碱化防治安全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叠加生成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作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生态约束条件;再次,从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中,选取相关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研究;最后,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格局和适宜性分区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搬迁区、限制建设区、重点发展区和优先建设区四部分,并对不同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安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为集聚型,除丰收镇外其余各乡镇Voronoi图Cv值均大于64%,其中大赉乡和安广镇的居民点的集聚程度最高。从数量和形态特征上看,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和形状差异性显著,主要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斑块形状简单、边界效应不明显。从影响因素上看,距城镇和交通线越近的地区,居民点越密集、数量越多,规模越小;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的规模也相对较大。综合来看,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属于典型的“小聚居、大散居”的分布模式。(2)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盐碱化防治四个单一生态过程构建大安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低安全水平区、较低安全水平区、中等安全水平区和高安全水平区的面积分别为395.65km~2、3212.80km~2、1246.23km~2、23.91km~2,占大安市总面积的8.11%、65.86%、25.54%和0.49%。其中,低安全水平区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最脆弱和对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区域;高安全水平区对人类开发利用的敏感度极低,是最适合农村居民点选址建设和人类开发利用的区域。(3)从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选取坡度、距盐碱地距离、耕作半径、距水源地、交通干道、城镇的距离共6个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的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级别,面积分别为374.82km~2、1175.83km~2、1889.96 km~2和1437.98km~2,占大安市总面积的7.68%、24.10%、38.74%和29.48%。(4)结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适宜性分区结果,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生态搬迁区、限制建设区、重点发展区和优先建设区,作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基础分区。其中,生态搬迁区面积为2449.92 km~2,区域内现存居民点48.27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9.95%,建议引导居民点向就近的重点发展区或优先建设区搬迁。限制建设区面积为483.34 km~2,区域内居民点面积为14.62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2.10%,建议着力挖掘区域内部发展潜力,遏制居民点扩张外延趋势。重点发展区面积为1553.20km~2,区域内现存居民点37.64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1.15%,应制定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促进迁入居民点与现存居民点的整合共建。优先建设区面积为392.12 km~2,区域内现存居民点面积为20.29k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6.80%,具备农村居民点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生态安全格局;适宜性分区;大安市

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1.2.2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1.2.3 生态移民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2.1 研究方法

2.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生态环境状况

3.1.5 土地利用现状

3.2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分析及问题

3.2.1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形态特征

3.2.2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3.2.3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影响因素分析

3.2.4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大安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单一过程生态安全格局

4.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4.1.2 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4.1.3 盐碱化防治安全格局

4.1.4 水源涵养安全格局

4.2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第5章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5.1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4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5.2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结果及分区

第6章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及适宜性研究的大安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6.1 大安市农村居民点优化分区标准

6.2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结果

6.2.1 生态搬迁区农村居民点

6.2.2 限制建设区农村居民点

6.2.3 重点发展区农村居民点

6.2.4 优先建设区农村居民点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需求理论论文提纲下一篇: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