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

2022-08-17

第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探讨论文

网页设计是实践与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其课程知识点广、内容繁多,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有着较高要求。同时,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企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网页设计人才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也给高职网页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则可有效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以工作任务作为中心展开组织与建设,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工作情境与工作过程为导向,更具职业针对性。因此,探究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以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先理论再实践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实践操作学时也有所增加。但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许多学生在较短的实践操作课程中对专业技能掌握仍然缺乏,职业能力培养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为繁杂,课时相对不足,导致教学深度相对缺乏,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足,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教学方法上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缺乏系统整体的训练,对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完善。[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

(一)分析职业能力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为使网页设计课程构建更符合学生与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调研,结合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企业专家访谈等方式,对网页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展开系统调查,理清网站编辑、网站制作人员等具体社会需求;同时对计算机专业从事网页设计相关岗位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进行对岗位能力等各项内容的调研。同时,高职院校应突破原有课程教学体系,去除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模式,以网站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专业职业技能为目标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网頁设计课程以培养优秀网页制作人员为教学目标,确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构建理念,注重基本实践能力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各类网页设计制作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网页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等能力。[2]使其课程构建既能够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素质,也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制定课程标准

结合计算机专业技术要求以及企业用人需求构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标准。首先应明确能力目标,也即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技术设计与制作网页,具备自主动手、信息整合以及自学、合作等能力;其次为知识目标的确定,要求学生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会使用HTML语言,能够设计与制作网页动画等。此外为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思维,有网站策划能力等。

(三)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课程组教师应深入企业与社会,了解专业最新要求;院校也有必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以工作项目作为载体,将教学融入项目当中,围绕工作过程明确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完成流程,提炼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合理选取工作当中使用率高、典型性工作任务作为学习项目,对网页设计教学内容实施科学整合与序化,同工作实践中的应用组合成功能模块,促进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重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教学模式也应满足教学目标需求,采用工作过程化的模式。具体可通过工作任务、企业任务等针对性强的工作情境引入,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方法等;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为完成网页设计制作问题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则通过“情景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参与网页设计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开发应用能力。[3]

(五)更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实现进一步更新,具体应结合用人单位网站设计制作岗位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全面分解并归结出对应的课程知识点,构建起课程系统,结合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式,明确网页设计、网站运营、网页测试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构件、明确网站架设,提升专业技能。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具体可将学生网页设计实训内容分为独立任务模块,包括模仿操作内容、独立操作内容以及工学结合三种类型,其中模仿操作开展为通过一个系统的网站,引导学生分次完成,使其掌握基础理论以及基础操作技能;独立操作即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工学结合则可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利用工作室项目,组织学生完成实际网页设计项目。总而言之,通过此类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态度,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构建,能够将繁杂、分散的网页设计课程知识点有效整合与分解,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工作化,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网页设计教学应不断研究与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为精确,使学生职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建设[J].现代计算机,2013(5):4750.

[2]侯志杰.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才智,2015(6):86.

第二篇:基于云课堂APP的高职课程的教学过程探索

摘 要:文章探索了在高职院校的《飞机构造基础》课程中应用职教云课堂APP的教学过程。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情况及《飞机构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此课堂中应用云课堂APP来提高教学效能的方法。其次,重点探讨了如何将云课堂APP与传统的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及课后复习三步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最后,总结现有的实际应用经验,为其他高职专业基于云课堂APP的课程教学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飞机构造基础 云课堂 教学过程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2(a)-0210-02

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逐渐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传统的教师灌输内容,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因教学效能和学习效率均不高而有待改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渐应用,基于此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早期部分学生由于各?N原因未能得到完善的终端设备,导致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如今,移动个人终端如手机、平板在当今高职院校学生中普及率极高,特别是手机。那么,学生只需下载基于云技术的课堂教学APP即可随时随地实现在线学习。

云课堂是基于互联网,采用云计算技术、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与即时反馈需求的移动教学课堂。本文以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飞机构造基础》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在智慧职教云课堂APP下做好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复习这重要的三步教学过程,以此为其他高职院校使用云课堂APP来充分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提供参考。

1 《飞机构造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及教学现状分析

1.1 授课对象分析

《飞机构造基础》是民航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一般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后续的实训课的桥梁。

我校学生也具有高职学生的一些普遍特点,如: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只停留在应付考试;学习基础差,知识点需要教师讲解多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玩游戏,学习方法不当等。

1.2 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的《飞机构造基础》是基于民航行业标准和机务维修工作过程,以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普遍使用的主要机型为例,主要向学生介绍飞机结构、重量与平衡、液压系统、起落架系统、飞行操纵系统、座舱环境控制系统、燃油系统、防火系统和防冰排雨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工作需考取的民航维修基础执照内容紧密联系。而该课的特点是涉及知识点多,且有些较抽象,课本图片不清晰或与现役飞机略有不同。最终导致教师授课量大,学生学起来吃力,不易理解,就放弃听课,授课效果一直不理想。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我校在智慧职教上建设的国家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资源库(现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备选库),我校教师引入云课堂APP软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授课对象为16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该授课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 职教云课堂APP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 职教云课堂APP简介

职教云课堂是利用智慧职教上已建设的资源库或已有的资源构建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的专属在线课程,而智慧职教是一个教学资源库平台,类似慕课,即不同的职业院校的不同专业均可在这个平台上创建一些专业课程及学习资源,供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所以,智慧职教属于资源库的建设层面,职教云课堂属于资源库的应用层面。职教云课堂使用版本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终端分为网页版和APP版。教师可在职教云课堂网页版上添加资源、创建课程、创建班级、发布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导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可在职教云课堂上加入班级、学习并下载资源、参与课堂活动、课后答题、查看自身评价数据等。而移动APP版较之网页版,界面友好简洁,功能清晰实用,使用易上手,兼之个人终端的普及与使用灵活,在我校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2.2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课前,教师根据需讲授的内容导入相关的预习资源及小测验到职教云APP中的“课程设计”下相应的知识点。

教师导入预习资源及测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在职教云APP网页上传资源导入,第二种是导入在智慧职教上已建好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资源库下的《飞机构造基础课程》的资源。

教师在预习资源的选取上,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选取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直观体验感,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所以尽量选取相关的短视频。如课程第一章《飞机结构》主要讲解机翼及机身结构,网络上视频极少或不适合教学,那可去飞机维修厂录制课程所需要的详细机翼和机身结构视频。在上传视频时,可设置相关思考题,学生据此视频内容,回答思考题。同时学生可对资源评价、提问及纠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互动情况进行答疑和评分。

教师在测验的选取上,应注意题目数量不宜过多,6~8题最佳,学生能快速完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强其积极性。

教师完成课前预习资料后,即可在教师版APP上给每个班级发布公告,学生在学生版APP上即可接收公告,查看公告并按要求完成预习。

这种在课前相互反馈的学习行为可使教师调整适合学生预习的资料,也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课,评分机制能督促学生做到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3 课中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分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而在职教云课堂APP上“课中环节”的签到、分组、头脑风暴、讨论、提问、测验和投票等功能更有效地实现这些方法。

由于我校《飞机构造基?A》课程是合班教学,人数较多,教师可利用“签到”功能进行快速点名,让学生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

教师如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则可利用APP里的“投屏演示”功能,将存放在职教云上的“课程设计”里的教学课件通过与电脑连接,投影到屏幕上,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携带存储教学课件的U盘的不便,也方便学生在所讲的每一张PPT,每一个短视频下进行评价、提问、纠错及做笔记,通过这个过程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如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教师可根据该课程知识点较多的特点,利用云课堂APP里的分组,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由选择知识点来准备资料,制作PTT,然后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在讲解的同时,学生和教师在云课堂APP上自由投票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同时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投票,选出组内贡献大和贡献小的成员,分别进行奖励和惩罚,以此督促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这种网上自由投票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同学之间的尴尬,体现了公正性。

另外,在教师讲解及答疑过程可进行互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或讨论、提问等环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提交至APP上。由于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只需快速浏览讨论结果,筛选一些好的结果进行点评并奖励,对一些错的结果要及时纠正,并重点讲解,但是对一些提交了与主题完全无关的结果的同学应进行适当惩罚,防止其恶意扰乱课堂秩序。

所以,通过在课堂的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另一方面,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拉近学生与教师的之间的距离。而所有这些课堂互动的行为都可以记录在云课堂APP上,教师可据此对学生总体表现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4 课后复习

课堂结束后,学生可在APP上对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据此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后可针对本节课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重点、难点;使用APP里的“作业”功能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云课堂APP上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一定要设置作业完成时间,施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戒除学生拖拖沓沓的恶习。

由于我校《飞机构造基础》课程内容是紧扣民航维修基础执照考试题库,所以,客观题较多。那么学生在APP上答题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目的。而教师也可以在教师版APP上进行批阅与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教师也可查看学生的错题情况,从而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重点复习。云课堂APP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分数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方便教师对平时成绩的统计。

3 结论

《飞机构造基础》是民航维修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涉及飞机多个系统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以下结论与建议:

(1)职教云APP是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坚持职教云APP的同时,应注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职教云APP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与各自专业课特点相互融合,才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建设。

(2)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本领,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制作,不断丰富职教云APP上的教学资源,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职教云APP功能,熟练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 金陵.不落俗套,创新英语翻转课堂――读《翻转课堂:“主体”与“主导”的华丽转身》有感[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z2):70.

[2] 王彦苏.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 2015(21):154.

[3] 仝玉琴,席尚君,王博.高职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 2015(6):56-58.

[4] 李琳琳.浅谈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作用――以云课堂移动App授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7,3(7):182-182.

[5] 郭小艳.高职云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以《〈海底总动员〉微课制作》为例[J].智能城市,2016(12):150.

第三篇: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计

——以《外事英语》为例

《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第29期

摘要:基于外事接待工作流程顺序对《外事英语》课程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设计。课程宏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中观设计解决课程内容的序化问题,并确定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微观设计确立工作情境获取、工作任务和综合项目实施、工作评估的“三阶段式”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微观有效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工作过程;英语专业;外事英语

根据目前高职外语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业务脱节,以及现有专业外语课程缺乏岗位适应性的弊端,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语课程开发与设计已成为广泛共识。有别于工作任务具体明晰、工作流程完整的高职工科专业,商务英语、外事英语等这类比较抽象和宽泛的语言课程,如何使课程的宏观、中观、微观设计真正切合实际的工作过程,目前尚未形成较清晰的认识。本文以《外事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行动体系为基础,通过行动来学习,强调获取过程性知识,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这种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与学习者获得相应职业能力之问的桥梁。因此,其设计必然对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各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顺序为参照系,设计课程模块和内容。

以《外事英语》为例,经过调研,明确该课程应面向一线外事接待岗位。外事人才根据不同工作需要分为外交人员、外事管理人员、外事接待人才等不同层次,外事接待因其工作的基础性,社会需求量是最大的,因此,该课程培养学习者未来从事日常外事接待工作所需的“外事英语语言能力、外事文化礼仪/政策法规知识、外事操作规范与技能”。在明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立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为:以外事接待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按照外事接待工作流程的顺序设计课程。

二、课程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设计

(一)课程宏观设计

课程宏观设计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的基本思路。在时间安排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三学期的外事英语1和第四学期的外事英语2。外事英语1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以项目形式的模拟操练为主,穿插中外文化知识传授,学生以“接待方”角色模拟外事接待从迎接到欢送的前、中、后完整的工作过程,这是显性知识积累阶段;外事英语2在与学校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生进入职场,经过企业、行业员工在真实环境中的现场教学和培训后进行顶岗作。工作结束后,企业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并反馈给专任教师,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教、学、企三方进行课程总结,这是隐性实践知识及技能获取和构建阶段。两个阶段有机衔接,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方式,全面培养外事接待所需的业务技能、专业知识、.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

(二)课程中观设计

课程中观设计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序化问题,并确定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确定外事接待职业活动的典型工作过程,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接待方”的角色加以搜集、整理和整合,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建立合适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融入适当的中外文化知识,最后转化为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外事接待的典型工作过程是:迎接。行程安排

1 一餐饮宴会一参观_会议谈判一休闲活动一欢送。以此为主线,设计若干与外事接待环节相对应并前后连接的教学项目。教师分解岗位工作环节,设定“接待全程”、“正式活动”和“背景知识”三大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下安排对应的具体工作(学习)项目,见表l。

课程设计中的每个项目本身由多个任务组成,这些任务的有序链接.构成一个小的完整的工作流程,以“迎接外宾”为例,其工作流程是:信息收集一机场接机一人住酒店一礼节会见。“迎接外宾”项目应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能用英语与首次见面的外宾有效交流;能根据外宾要求安排好机场接机、熟悉酒店入住各细节、恰当安排中外方首次会面的礼节性会见/会议;举止符合礼仪、熟悉首次会面中的中外交际文化差异。

(三)微观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工作项目,确定“三:阶段式”的微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工作情境获取阶段。企业、行业人士提供真实工作情境及每个工作情境的工作流程。

第二阶段:工作任务执行和综合项目实施阶段。在此阶段中,专职教师及企业人士合作确立任务和项目的性质、内容、实施形式,并指导监督任务执行和项目实施。

此阶段由教师载人情境开始,教师呈现具体案例,分析外事接待:工作流程,将每个真实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导人工作任务。学生领取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和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搜集文化背景知识,在仿真的情境中担当岗位角色,进入职业状态。连续的多个任务构成了完整的链条式流程,学生在完成多个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表达,积累程序性知识,拓展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最后的综合性项目奠定基础。在综合项目中,学生整合前驱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筹划项目行动计划,分工合作实施项目,提交产品。以此,学生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演练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

第三阶段:工作评价阶段。在工作评价阶段,由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共同组成评估主体,从语言、技能、素质三个层面对“教”和“学”双向作出评价。对“教”的评价中,教师和学生评价知识(行业用语及文化背景知识)传输、技能演示的效果、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对“学”的评价中,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对学生或其所在小组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吸纳教师意见,总结评析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得失,进行纵横比较,完成多维度评估。同时,企(行)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评价。

通过“三阶段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为何做、如何做,完成了“获取一实践一内化一反思一提升”的认知过程。每个任务和项目的完成,都贯穿了提升显性技能、习得工作经验与策略,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特点

《外事英语》课程的设计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项目和任务设计、评估方式创新等多方面体现了工学结合职业性、实践性的特色。教学内容的选取由外事一线工作人士直接参与,内容按照岗位需求进行序化,教学项目和任务设计基于“迎接一行程安排一餐饮宴会~参观—会议谈判一休闲活动一欢送”的实际工作流程,学生在学习工程中始终担任外事接待工作中涉及的职业角色。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不仅将教师和学生都纳为评估主体,企业行业人士也参与了教学评估,尤其在校外实践阶段,企业的绩效考核成为评估最主要部分。这样的评估方式有利于师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和工作特点及趋势,并以最新行业标准指导教学。

《外事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为主。表明实践性很强的非基础语言课程(如外事英语、商务英语、其他行业英语等)的教学完全有可能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宽泛的语言基础课程亦可以教学方法为切人点,探索语言教学如何进行工学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外事英语》的课程设计以实际岗位需求确立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安排包含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和任务,形成了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的多元化评估方式以及与英语语言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从整体到微观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本课程的优化设计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更好地设计校外实践,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50—5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H].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唐耀红,何翠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 9—20. [4]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四篇: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 本文对汽修专业实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六点措施,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可行办法。

关键词:汽修;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汽修专业毕业生在汽修行业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维修;另一类是汽车服务。这两类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在培养汽修专业人才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不少汽修专业教师对教学模式做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整理,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结合新的职教理论,总结出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实际工作情景的教学场所

汽修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基于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教学场所也应由传统的课室向具有鲜明工作特色的实训车间或一体化教学场所转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校汽修专业实训场室是以汽车各系统或零部件为实体的学科实训场室,这些设备主要满足了学生对汽车各系统或具体零部件的结构认识、原理理解、拆装检修技能训练,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故障分析能力、故障排除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符合汽车维修实际情景的教学场所,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特色的实训场室,以培养学生的各项动手能力。

二、实施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它要求维修人员能在行动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目前大部分职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是以汽车系统结构认识、汽车系统原理理解、汽车部件拆装检修、汽车故障排除思维训练为主的平行学科知识储备教学,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汽车故障排除的教学项目,通过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排除汽车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予以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能力。

三、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已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由于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致使在一体化课室里仍出现“先理论传授再进行实践”或者“先实践再开展知识教学”的现象。这样做表面上看

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并结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法都是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学习效果和构建理论与技能的方法。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较好选择,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编写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是教授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以学生储备知识的多少为评价标准。而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注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否按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编排教学材料,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材料应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特征,将传统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在编排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避免编写出的教学材料只是工作过程的顺序而已。

五、帮助学生适应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方法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教学,课堂的中心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景也是模糊地存在。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化基础薄弱的职校生,势必行不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但这种基于实践工作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直接受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在初期接受时会产生不适应,甚至不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仍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令,不会对学习过程作出积极主动地响应,这将导致学生在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后产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知识的获取量还不如传统教学的多”的看法。基于此类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六、建立评价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考试大多采用的是结果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知识的储备情况,这种评价方式的确能一定程度地激励学生,但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有以下的突破:首先,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其中应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其次,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值得注意的是,职校生对于这种新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仍然很陌生,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简而言之,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优势教学模式,它打破了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由知识储备向提升工作技能的大转变。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 见习编辑邱丽

第五篇: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

[摘 要]为保障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与党组织培养时间和地点冲突、学校管理困难加大、校企党建合作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并建立一种新的基于网络云平台的党建工作机制和基于新媒体的党建宣传教育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71-03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这表明,不断创新和改革党建方法,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是今后高校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独立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迷茫,其中既有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也有对人生的彷徨,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与疑惑。面对社会上部分资本主义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通学生、党员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都需要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正确树立,党性和党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目前大力推行的是“2+1”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在校外顶岗实习1年,在这期间,学校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处于“难管”状态,而企业处于“不管”状态,导致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后续教育成为“空白”。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党建管理的各项问题, 2012年,董炯华、宋刚永和薛金东[2]等提出,在“工学模式”下,应把学生党建工作纳入“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企业或社区党组织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同年,肖芬、蔡勤生[3]通过分析企业顶岗实习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联动共建,搭建党建工作的新平台。2013年,蔡天作、张承秋[4]提出党支部联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顶岗实习单位走访,对学生党员进行全面评价。2015年,曾金发[5]提出要构建完善的党建运行机制,邀请实习企业给实习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与管理,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和打分。

本文从党建管理的角度,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与党组织培养时间、地点方面的冲突、学校管理方面面临的巨大困难、校企党建合作不足等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不足之处和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云平台的党建工作机制和基于新媒体的党建宣传教育机制。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传统高校的党建培养模式中,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方法固定、形式单一,包括集中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党课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党组织生活,定期汇报学习和思想动态;在这些培养、考察过程中需要学生提供纸质手写材料,需要学校教师保存谈话记录、党员发展考察详情等文件。然而,这些党建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难以进行,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上进的欲望,也使党组织管理低效,党组织活动开展困难。

(一)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难以培养考察

首先,在高校中培养一名学生党员需要较长的培养期和考察期。例如,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至少需要一个学期(一般在第二学年开始)的培养时间,从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预备党员至少需要一年的考察期,预备党员的转正时间也需要一学年的考察期。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大力推行“2+1”教育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专业知识2年,然后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1年,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高职学生申请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与顶岗实习在时间方面有一定冲突。

第二,学校很难对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考察、监督。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地点分散,学校很?y对其进行集中、连贯式培养,无法面对面地了解学生的困惑,缺乏针对性教育,学生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也逐渐稀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门从事党建工作的人手不足,面对众多的工作任务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例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需要考察每个人的学习进步轨迹,掌握学生的行为、思想现状,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选取优秀的人才推荐入党,这些工作很多都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中断;此外,由于顶岗实习期间,各学生党员分散在不同单位、不同的地方,缺乏日常了解,在后续党组织活动中学生党支部难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面对复杂的党建工作,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党组织培养及考察的方式亟须改革。

(二)校企合作不够,党员缺乏平稳过渡

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多为中小型私有企业,几乎没有相关党组织机构;某些企业尽管设立了党支部,但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党组织关系没有转入该企业,使得学生党员无法参加该企业的党组织活动及生活;加之校企党组织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对党员的培养和考察方式有所差异,企业很难直接从学校处接手学生党员,学生党员短时间内也难以适应、接受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培养及考察。

另外,由于党组织培养和考察多为纸质材料,一般都需要保密存储,不便查阅,难以传阅,无法呈现出一份描述党员思想动态的持续性资料,企业党组织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学生党员的行为及思想状况,对学生党员的自我提高和三观培养也不能像学校一样细致入微,因此,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企业存在接收难、考察难、培养难等问题。

二、在顶岗实习期间党建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基于云平台的党建工作机制

针对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党员培养困难、缺乏联系、沟通不便等情况,为保障学生从校园到企业,党组织培养不掉队,党组织关怀不落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云平台实现自动化管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的便利性实时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学生党建工作云平台,构建党员数据中心,为全校乃至全区学生党员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储、计算和评价管理,实现党建工作数字化、学生考察多样化、管理方式自动化;实时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学生意识变化,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创建党建人才培养的信用体制,加强校企合作、共享党建数据,实现党员培养的全过程跟踪与评价。

首先,建立党员管理工作方面的云平台,逐步实现党建工作电子化,利用现有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实现纸质文档的扫描、语音、图像的永久性存储。例如,将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及谈话记录通过电子扫描存储到云平台,便于长期保存与后期考察学习,利于学生毕业后党组织关系转变时的交接与进一步培养;利用图形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各类报告、谈话及思想汇报的数字化,如将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每学期的思想总结及谈话记录转化为电子档,便于实时查看和在线传输,可以利用声、像、图、文一体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网络实名化认证获取党员在网络上公开发表的言论、思想及意识形态描述,如通过与网络交流工具(微信、QQ、微博等)的各大公司合作,获取党员公开发布的文章和言论,为后期党组织智能化多维度考察和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标准。

第二,根据云平台上的学生入党基本信息、各种思想报告和谈话记录等资料,利用数据分析,检测学生思想汇报、党性修养的原创性及侧重点,对每个人有针对性地分析其思想状况、评估其入党动机和党性修养,为其入党和后续发展提供个性化培养。例如,根据云平台上的数据资料,基于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学生平时思想汇报的质量,通过将谈话记录数字化,可以对比、分析其入党动机和入党的思想变化情况,从而客观选择信心坚定、党性修养好的学生进一步培养;针对思想出现动摇和某方面发展薄弱的学生,可以提供适应个人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党员的发展方面,可以制作出学生从入党开始的全过程对比分析,利用多维属性数据,为党组织呈现出待发展对象的特征及优劣势,为党员的考察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第三,利用云平台,加强校企党建合作,实现党员平稳过渡和无缝接收。例如,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进入企业后,基本处于学校党组织难以联系,单位党组织无法暂时接收的状态。为解决党员在不同单位党组织之间过渡难、某些企业缺乏党员培养能力等问题,可以使校企合作共建党建云平台,共享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和培养进度,为党员后续培养和平滑过渡提供理论保障。此外,该云平台还可以重塑党员信用体系,使企业能够得到全面、准确的学生党员信息和相关数据,减少在新单位的考察和审核时间,便于学生在企业党组织中平稳过渡和持续发展。

(二)基于新媒体的党建宣传教育机制

要改革党建宣传教育工作,使其适应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飞速?l展的趋势,从网络交流工具(QQ、微信)到网络传播工具(微博、公众号和各大论坛),党组织宣传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使党组织活动变得多样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特点。

第一,使用党建云平台,发布相关党建学习资料、建立网上党校、提供在线测试,开展党的知识、党性教育、党员意识等点播和培训系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彻底解决党组织培养过程中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分散、空余时间不集中等问题;通过云平台,党组织可以实时获取学生的疑问,并利用数据对比,分析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党建云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得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培训方向,为其提供个性化培训和推荐,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党性修养。

第二,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利用便捷的交流工具,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各类党建活动,减轻宣传工作压力、节省党建活动经费、提高学生和企业党组织参与度;设立网络讨论小组,克服单向传播、地点分散、定时开会难等问题,通过线上交流、线下讨论等方式,拉近党员之间的距离,拓展活动中的互动环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建立智能应答机制,对学生党员的问题进行初步筛选,分门别类推送到校内党组织、辅导员和企业党组织中,为校企党建合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结语

为保障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与党组织培养时间和地点冲突、学校管理困难加大、校企党建合作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云平台的党建工作机制和基于新媒体的党建宣传教育管理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 董炯华,宋刚永,薛金东,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45-46.

[3] 肖芬,蔡勤生.校企合作做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策略[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6):72-75.

[4] 蔡天作,张承秋.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153-155.

[5] 曾金发.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校企联动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5):167-168.

[责任编辑:刘凤华]

上一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下一篇:教育局帮扶工作总结